回憶起30多年前我國改革開放初期,與電線電纜行業有關的大事有兩件:一是我國百廢待興,需要重振國民經濟,市場對電線電纜產品的需求量急劇增加,催生了地方鄉鎮和私人興辦電線電纜廠的激情欲望;二是原來的國有企業開端轉型,鄉鎮企業和私營企業紛紛建立,從國有溢出的大量富余技術人員和工人流向鄉鎮企業和私營企業,為鄉鎮企業和私營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。
直到1980年代,我國電線電纜行業依然只有124個國家定點企業,都是國有企業,其產銷都是由國家計劃安排,材料由國家調撥,產品由國家舉辦的訂貨會分配。
那時我到農村山區做調查時,遭到某縣電力局長接見。
該局長表示:“我們沒錢買電線電纜,陳舊的、不合格的線路經常發作觸電事端,電死人和牲口”,并打聽可否用木材、床板換電線電纜。
還有個村子打聽是否可以用豬油換電線電纜。
這就是當時的電線電纜產業狀況和市場局勢的一個縮影。
1980年代末期開端,大型國有電纜企業開端收羅地方中小型企業興辦“橫向聯合”電線電纜廠。
其中以被敬稱“東北虎”的沈陽電纜廠和被敬稱“華東虎”的上海電纜廠,分別牽頭組織了東北和上海地區的電線電纜企業聯合體,形成了全國電線電纜行業南北兩霸局勢。
后來,各
裁線機地稍有些實力和名氣的電纜廠,大體上都在本地組織了這類聯合體。
但是,好景不長,或者根本就沒有過好景,這類聯合體只維持了幾年,就紛紛解體了,改頭換面地興辦了一批"電線電纜集團",有些一直維持到今天。
到了1998年10月,我國興起了大規模的城鄉電網建設和改造運動,電線電纜行業遇到了千載難逢的市場機遇。
各地現有的電線電纜企業不但擴大出產規模,還在加班加點地出產。
本來不在這個行業的人,看到電線電纜產品市場如此紅火,于是一會兒涌現出數千家電線電纜工廠,其中也有一些規模很大的新建企業。
在那個火紅的年代里,誰也不抱怨市場疲軟,而只報怨自己的出產能力不夠。
大約2006年以后,我國 期大規模的城鄉電網建設和改造工程逐漸完工,對普通中低壓電線電纜的需求量開端回落,而對110kV及以上高壓電纜的需求量開端增加。
于是,業界又興起了高壓電纜熱,迅速建立起一批交聯立塔。
上述簡單歷史狀況闡明,我國電線電纜產業到了今天這個規模,是逐漸發展起來的,其動因是市場需求,當然也有一些很不明智的誤導。
面對這一局勢,我們不能責怪任何組織和個人,而應該以史為鑒,理清產業發展的歷史根源,而不要昨天歡呼偉大的發展,今天咒罵惡性膨脹。